2023-03-19 13:28:22 来源: 花神新闻
今天我们欣赏巴洛克的音乐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协奏曲作品。
# 01
1977年8月20日,美国航天局研制的旅行者2号探测器在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而巴赫的《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乐章被刻录在一张名为“地球之音”的铜制镀金唱片上,随着“旅行者2号”一同飞向外太阳系,成为地球文明向外星智慧生物发出的声音名片。
《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在1717-1723年期间身处科腾宫廷时期的创作。
1721年,巴赫把自己认为创作最好的六首协奏曲命名为《六首不同乐器的协奏曲》献赠给当时炙手可热的勃兰登堡选帝侯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可惜,满心期待亲自指挥演出这套作品的巴赫未能如愿,作品自打赠出便石沉大海,杳无回音。
直到一百多年以后,乐谱在勃兰登堡档案室里被发现,第一位撰写巴赫传记的德国音乐学家把这套作品改名为《勃兰登堡协奏曲》,一直沿用到今天。
# 02
《勃兰登堡协奏曲》共6首,是巴赫众多管弦乐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一组乐曲,它不同于后来贝多芬、门德尔松、拉赫玛尼诺夫等作曲家创作的“独奏协奏曲”-炫技的器乐独奏与轰鸣的管弦乐队交相辉映,唤起我们或悲伤或激动的情感共鸣。
此时的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这是一种由几件乐器组成“独奏乐器组”与一小型弦乐队互相竞奏的器乐套曲形式。
亨德尔和巴赫都创作有大协奏曲作品,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其特点是:每首乐曲由2至4件乐器组成独奏乐器组,与伴奏乐器组的协奏或整体乐队的全奏交替演奏,独奏乐器组的组成在每一首乐曲中都不同且对于当时的器乐创作而言是新颖而有创意的;乐曲多由“快—慢—快”三个乐章组成,呈现出绚丽多姿的情绪对比;每首乐曲的主题由一组组短小精悍的动机连缀而成,不同于歌唱性的长线条旋律;每首乐曲分别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用高超华丽的复调写作技法加以展开。
所谓“复调”,是一种多声部音乐的组织形态,多个声部之间没有主次之分,而是在音乐进行中各成曲调,彼此间又互相配合陪衬,形成延绵起伏、逻辑严密的音乐表达。
# 03
第二首《F 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由高音小号、长笛、双簧管和小提琴组成独奏乐器组,乐器相互之间形成华彩的四重奏,与乐队全奏之间形成交替进行,这种乐器组合对当时的协奏曲来说非常独特。
第一乐章是快板。第一主题由乐队全奏奏出, 高音小号音域高达小字三组的 g,它的旋律特别突出。小提琴的独奏引出第二主题,此后这一主题在与第一主题乐队合奏的交替模进中,依次传递给双簧管、长笛、小号。
随后,四件独奏乐器形成华丽的音乐织体,深入挖掘主题的种种发展可能,音色对比让这种发展显得绚丽多彩。乐队在这个乐章中,有时仅仅只是低音功能,衬托上方独奏乐器间的追逐交织,有时又作为伴奏或合奏,参与到音乐发展当中,有时又成为主角,演奏那个明亮跳脱的第一主题,生动、明快的曲调轮流在独奏乐器和乐队上出现, 构成情调及色彩的不同变化。最后所有乐器齐奏明确再现第一主题。
第二乐章,3∕4拍子,行板, 这个乐章常被作为对位写作的典范,巴赫用模仿复调手法演绎悠长美妙的旋律。
在大提琴和古钢琴奏出的持续进行的低音声部上,小提琴首先在d小调上展现了“叹息式”的主题动机, 接着双簧管用同度模仿奏出主题,随后长笛进行高八度模仿,短暂的F大调的进入为主题带来片刻的光明,但随即乐曲又回到淡淡忧黯的色彩中。
这一乐章曲调缓慢,亲切含蓄,如同沉思一般,散发出真挚的情感和巨大的感染力。
小提琴、双簧管和长笛在大提琴和古钢琴持续低音的基础上,轮流演奏短小的“叹息”式的主题,没有小号的加入,音乐呈现出与第一乐章完全不同的音响世界,听者眼前似乎能浮现出一幅油画,描绘着德国幽静的乡村风景和淳朴的民间风俗情景。
第三乐章, 4/4拍,极快板, 这是一首明亮的赋格曲,赋格是一种盛行于巴洛克音乐时期的复调音乐体裁,它有着最为复杂而严谨的曲体形式。巴赫用复调对位的处理方法,让独奏乐器接二连三地进入,为我们展现出与第二乐章完全不同的风俗画卷。
首先,在大提琴和大键琴的低音声部上, 小号吹出热情的、旋风似的民间舞蹈主题。然后双簧管以低四度对小号主题进行模仿, 随之是两者模仿角色颠倒的二重奏。
小提琴的进入打断了小号与双簧管的二重奏, 它在原调上重复主题。接着又被长笛接过, 这两种乐器之间也展开了一种模仿式的对话。
此后,四件独奏乐器在主题上交替、变化演奏, 相互之间衔接紧密。接近尾声时全部乐器加入,此时小号仍然重复乐章开头时的主题, 乐曲在欢乐的情绪中结束。
# 04
巴赫《第二号F大调勃兰登堡协奏曲》在大的分类范围内力求变化,在规则约束下力求灵活,整首乐曲就像杂技演员充满诗意的动作一样流畅自如,这也是整部《勃兰登堡协奏曲》乃至巴赫音乐作品给人的感受。
巴赫身处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他的一生饱尝艰辛,而《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却充满了欢快与幽默,作品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 体现出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
瓦格纳称这部作品是“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它体现出巴赫富于独创性的卓越的创作思维与技法,作品将意大利器乐协奏曲的创作原则与德国复调音乐传统相结合,既体现出意大利协奏曲的热情欢快,又兼具德国音乐的冷静均衡。
同时,作品中蕴含的交响性技术,对之后古典交响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如我国前副总理李岚清在《音乐笔记》中的评价: “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已经为贝多芬等后世作曲家创作交响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艺术源泉。
作为巴罗克时期最为优秀的协奏曲作品之一,《勃兰登堡协奏曲》在欧洲器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配音:王波
文字:丁艳
策划:王波、王丰、周宛鹿、李泽召、薛泽旭
公众号编辑:张娴、潘娴、罗丽敏